新聞動態(tài)
NEWS INFORMATION
太極文化博大精深,浩若大海,本公司專注于功夫太極,致力于傳播傳統(tǒng)陳式太極造福于大眾,帶給大家養(yǎng)生、防身的功效。本文
化窗口選放經本公司鱗選的與上述內容相符的傳統(tǒng)太極資訊。若本窗口分享的文章原創(chuàng)作者有異議,請及時聯系我們,將相應處置。
2020-05-20
前兩天馬保國與業(yè)余搏擊手王某的一場比武,再次以太極選手不堪一擊收場,同樣引起了網民的海量關注,這儼然是徐曉冬VS雷公太極的進一步延伸;兩年前徐曉冬KO雷雷而爆紅,產生了徐曉冬效應,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。雖然徐曉冬的手法跟武俠小說里借比武揚名并無二致,但徐曉冬在當前這個時點直擊武術界造假的死穴,客觀上掀開了武術界的黑幕,推動了武術界回歸真實的反思和行動。對于慫恿馬保國這樣年邁老者上擂臺的行為我們不敢茍同,但網民的高度關注說明人們期待有人能為國粹太極正名,再一次印證了太極身上承載了中國人強烈的情感,祈望太極能正本清源,不愧為中華民族文化之魂的盛譽。
太極拳,從發(fā)明迄今不過三、四百年,相對于五千年以上的太極思維,還是一個年輕的拳種;太極拳發(fā)明的目的是為了保家護院,當時是用于搏命的,講究一招致敵,以弱勝強。民國時期,中國武術空前繁榮,那時的陳發(fā)科、楊露禪被各門派公認是最能打的太極。
隨著時代的變遷,中國進入法治社會,以往太極技擊中有死有傷,因而成為禁區(qū),政府禁止了用刀槍,也不準搞功夫,而將太極改為純套路,即便有極少數人在努力傳承太極拳的技擊部分,也不得不在實戰(zhàn)和傷亡之間尋找平衡點,技擊逐漸勢微。
現在隨著國家倡導傳統(tǒng)文化復興,武術迎來了又一個春天,但要恢復太極技擊,豈是一兩年的事。經過近百年的演變,太極成了無所不包的一個概念,這也符合太極博大精深、功能繁多的特點,但說到技擊,卻是要求精準、不拖泥帶水的項目,所以,太極技擊要從太極拳中分離出來,需要系統(tǒng)性地抽離。比如田金龍教授開發(fā)的三搖三擺就是把太極推手抽離出來,向競技比賽這個方向發(fā)展,是一項成功的嘗試。
與其他現代搏擊相比,太極拳及太極技擊的培訓尚處于商業(yè)化起步階段,沒有拳擊、散打那些項目的成熟市場,沒有優(yōu)質的生源,沒有現代搏擊那樣隨處可見的正規(guī)場館,缺乏專業(yè)訓練的課程系統(tǒng),缺乏優(yōu)秀的教練。而且,搏擊需要大量的實戰(zhàn)訓練,其他搏擊項目都有護具,以便在實戰(zhàn)訓練中保護運動員,而太極技擊有史以來都是徒手搏擊,所以,難以進行實戰(zhàn)訓練而又不讓運動員受傷,迄今國家的推手比賽規(guī)則都是試行的,實際推手比賽也不多。因此,太極技擊要走向搏擊項目還須完善相應的規(guī)則。
諸如引進項目MMA和巴西柔術等,既要訓練選手的搏擊,又要強調對手在擂臺上對抗的觀賞性,這與太極技擊中以往一擊致命(破壞掉對手的平衡)的特點也有沖突。所以,太極技擊即便從繁復的太極拳系統(tǒng)中成功地分離出來,還面臨如何轉化為跟其他搏擊比賽一樣具有觀賞性的項目,還需要從業(yè)者共同努力探索。
要把太極技擊功能恢復,我們仍須回歸到老祖宗發(fā)明的太極思維上來,可以借鑒現代搏擊強調的力量、速度、耐力,更要學習實踐太極的哲學思想,以退為進、借力打力,才有可能以弱勝強。
其次,學會運用太極獨有的螺旋曲線,虛實折疊,強化太極的以柔克剛、接化引發(fā),太極典型的內家功夫,在未來的技擊中必然有其獨特的魅力。
再則,運用太極清靜無為的思想,注重練心,有感皆應,這在技擊訓練中能強化自己的技擊意識,在實踐中找到那個巧勁,一出手就能后發(fā)先至、做到四兩撥千斤。
太極技擊的發(fā)展,還需要政府的扶持,也需要愿意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的有識之士的贊助支持。按照我們之前的嘗試,應用傳統(tǒng)太極的功力訓練和推手訓練,年輕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在力量、體能、耐力上得到很大的提升,即可參加推手比賽并奪得獎牌,只要沿著這個方向繼續(xù)努力,相信太極技擊不久將會在現代搏擊占一席之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