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動態(tài)
NEWS INFORMATION
太極文化博大精深,浩若大海,本公司專注于功夫太極,致力于傳播傳統(tǒng)陳式太極造福于大眾,帶給大家養(yǎng)生、防身的功效。本文
化窗口選放經本公司鱗選的與上述內容相符的傳統(tǒng)太極資訊。若本窗口分享的文章原創(chuàng)作者有異議,請及時聯系我們,將相應處置。
2020-05-07
導言
張志俊拳法的基礎訓練有四個要求:對拉拔長、螺旋運動、公轉自轉、身備五弓。
首先說一個武術上的概念“三節(jié)”。我們可以把某個關節(jié)認為是中節(jié),此關節(jié)前面的一段可以叫上節(jié)(離軀干較近的),后面一段叫下節(jié)(離軀干較遠的)。對拉拔長的意思就是以某個關節(jié)作為中節(jié),控制上節(jié)和下節(jié)以方向相反的力進行撐拔。長期練習可以使關節(jié)附近的韌帶變得更加有彈性,讓關節(jié)變得更加靈活。
螺旋運動是以順逆纏的方法進行練習的,太極拳蓄力、發(fā)力、借力的本源就在此。
公轉自轉借助了天文學的概念,比如說地球自我旋轉就是自轉,但同時也在圍繞太陽旋轉就是公轉。放在身體上來說就是兩個關節(jié)的同時運動,例如,以肘為圓心用手畫圓,那么我們就可以說手是圍繞肘在公轉,在這個運動的同時,我們又用小臂帶動手旋轉,這就是手的自轉。公轉和自轉同時進行在和人接手時會產生十分神奇的作用,會在和對方的接觸點上同時產生多個方向的力,讓對方大腦無法準確判斷來力方向,為我方的下一步打擊創(chuàng)造條件。
身備五弓是對拉拔長的進階訓練方法。經過一段時間的對拉拔長訓練以后,關節(jié)處的韌帶會更加有彈性。這時我們還是要以關節(jié)為核心進行訓練,以中節(jié)為弓把,上節(jié)、下節(jié)中節(jié)一起組成弓臂。在上節(jié)和下節(jié)直接虛擬出一根弓弦來。使得三節(jié)具備一種內撐外包的力學結構。五弓分別由兩手、兩腿加軀干組成。
高手原文
拳勢定形,就是無論在什么場合、什么場地,你的動作都不走樣、不變形。在哪里定位就在哪里定位,要養(yǎng)成習慣。
走手
一走手,指尖第一節(jié)一定要先走,然后第二、三節(jié)按順序跟上。就像走纏絲勁一樣,小指領勁先走,其他手指挨個跟上。手走得好不好,差別就在是不是先走了第一節(jié)。不走指尖,你怎么也抓不緊對方;走了指尖,就有了“卷”意思,即便是沒有抓住對方,也有“卷”的余味在對方身上。
肘定位與乍肘
拳必須肘定位。肘永遠在做一個拉長的運動,但它基本上要定在一個位置上,做著向外仲展的、膨脹的運動,和身體各部位保持一個相對的定位。肘的根在肩,練習時、對抗時都要有根,不能飄浮。肘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,為前面的手輸送了武器、彈藥、力量,支持手更靈活的運動;幫助后面的肩拉長,墜肘沉肩,穩(wěn)定平衡。什么時候肘變位了,那就一定是形變了。太極拳運動中有五張弓,比如雙臂弓,弓背撐起的力量很大,肘正是臂弓的弓背,所以一定要保持最佳狀態(tài),弓背一直被弓弦拉著,不能松懈,一旦弓背飄了,丟了就一定是掤勁斷了。在臂弓上弦斷就是意斷,弓斷就是掤勁斷了。
沉肩
放松,不緊張,讓肩沉下去即可。只有沉肩才接牢肩部與臂部,使臂生根,從而由墜肘沉肩的結合達到肢體放長。
虛領頂勁
含胸拔背
要有向里裹包的感覺。含胸首先要求我們虛領頂勁的時候要把頸椎領起來,如果胸不含,肺部會充滿空氣,不能氣沉丹田,這時就會頭重腳輕根底淺,一遇到外力就立足不穩(wěn)。而含胸撥背就能使我們氣沉丹田,下重上輕如不倒之翁。
塌腰
腰和胸關系是含胸才能塌腰,塌腰必須含胸。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間收,收了才能放。
而腰是一個重要的平衡機構,勁起于腳跟行于腿,到腰部有一次六成力量上升,四成力量還原于下身的分配。穩(wěn)穩(wěn)當當地把腰塌下來,人才能不飄,腳下才能有根。
松胯
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到了胯上,松胯便可在剎那間將力量送到腰部。松胯在技擊實戰(zhàn)中可卸掉對方來力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;降低了自身的重心,使下盤穩(wěn)固,為襠走下弧創(chuàng)造了條件;可加大腰部轉動的幅度,使周身協(xié)調;整合周身之力,用于我所需要地方;有利于調整身法、步法、得機得勢,使下肢運行變得輕靈。松胯、襠走下弧是胯部形成渾圓力的必要條件,也是進入太極拳殿堂的一把鑰匙。
屈膝腳趾抓地
體悟
許多人學拳以為就是把老師的動作模仿得一模一樣就行了,其實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一樣,這樣做反而有點“刻舟求劍”的意思??纯船F實中的名家前輩,有哪兩個的動作是一樣的?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在模仿動作的同時,把拳勢定形的要求放到身體上去,慢慢去習練,體會到身體柔韌性、協(xié)調性、敏捷性不斷的增長,這才是練拳。
拳勢定形是太極拳訓練中基礎的基礎,身體只有做這些要求,在行拳中慢慢體會,慢慢把這些要求練上身,才會逐步感到“勁”的存在,才會體會到太極拳的魅力。張志俊老師說過“學拳就是這樣,只要思想問題解決了,身體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。”